前言
自从我开始使用 QX 之后,我更频繁地打开 Twitter,而且由于 AI 的火热,越来越多的中文开发者或用户也变得更加活跃了。通过他们的互相转发,我发现了更多优秀的人。其中一位朋友分享了她对 The Great CEO Within的阅读体验,并告诉我可以在 Google Docs 上免费阅读。我被吸引过去看了一眼,发现它是全英文的。由于我基本上没有完整地阅读过英文书籍,甚至在学校里也只是稍微看了一点英文文献,所以其他英文书籍我基本上都只是半途而废,最终只看中文版。毕竟中文是我们的母语,阅读效率更高,因此我读书总是追求速度,不太在意深入理解。
为什么想着翻译这本书
有朋友询问为什么我对这本书如此热衷,甚至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逐段翻译。原因在于,我一直在创业公司工作。在还没毕业时,我就被朋友带入了创业公司的世界,至今我都没有在大型企业工作过,依然身处创业公司。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现任老板给予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创业公司的更多层面;从前端到后端完成了角色转变,还积累了从 0 到 1 打造硬件产品的经验,现在已经具备全局思维。
尽管我没有在纯软件公司工作过,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偏重硬件的公司,且在现在这份工作之前,我的主要工作是电商相关,亲身参与了一个平台从0到1 起步到正式开店的过程。当我说“从零开始”,我的意思是我之前根本不懂电商,而不是单指品牌在那个平台没有店铺。目前的公司主要从事硬件业务,配套的软件方面也相当复杂。在此之前,我从未涉足产品领域,到现在负责了整个产品部门,当然,这主要归功于公司老板和其他同事给予的锻炼机会。
关于创业公司的优缺点,大家或许早已耳闻,甚至亲身经历。多年在创业公司的工作确实锻炼了我成为一个多面手。同时,我也经历了创业公司各种流程的不规范,以及在发展到某个阶段出现瓶颈的问题。我一直好奇一个创业公司究竟应如何发展。在书中,我看到了以下这段文字。
If you are a CEO, new or experienced, this book is meant for you. If you are a first-time CEO, then this book will give you frameworks and answers for your current and future challenges. If you are an experienced CEO, this book will be a good checklist of best practice benchmarks against which you can rate your company’s performance as an organization, and your performance individually. In the areas where you discover that you are wanting, the book will give you the target to hit, and tools to implement immediately.
如果你是一位 CEO ,无论是新手还是有经验的,这本书都是为你准备的。如果你是第一次当 CEO,那么这本书将为你当前和未来的挑战提供框架和答案。如果你是一位有经验的 CEO,这本书将是一份很好的最佳实践基准的清单,你可以评估你的公司作为一个组织的表现,以及你个人的表现。在你发现自己不足的领域中,本书将为你指明目标,并立即实施的工具。
虽然我不是 CEO,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员,但我依然将这本书中的内容作为参考标准,去对比我曾经工作过的每一家公司以及我所了解的其他公司。
当前公司存在一些短板,例如销售、财务、产品的 PMF(Product-Market Fit,产品市场契合度)验证、产品迭代、公司战略的坚定性和招聘等方面。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如何优化这些问题的答案。
声明:我的英文水平有限,翻译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自我学习。这篇文章是记录我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初次尝试翻译
书籍的内容确实让我非常喜欢。虽然我能理解里面的意思,但将其翻译成中文确实具有挑战性。为了提高我的英语能力,我一边阅读,一边翻译,一边学习,实行边学边练的策略。我开始利用 DeepL 和 Google Translate 两个翻译工具边阅读边翻译,将其中我不熟悉的单词和短语都记录下来。这样的学习方式相当繁琐,因为我需要同时打开四个窗口:原版 Word、翻译记录 Pages、DeepL 软件以及 Google Translate 浏览器页面,还要进行多次复制粘贴。由于效率较低,我在翻译完第一部分后便暂时搁置了这个任务。
借助工具翻译
3月9日,我看到有人转发了澜夕发布的一篇微博,介绍了当前比较热门的AI应用。我立刻将这些内容复制粘贴到我的知识库中,逐一进行学习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棒的批量翻译一本书的工具,让我心动不已。虽然对翻译质量没有太高的期望,但它让我看到了希望。
- bilingual_book_maker(GitHub)
简单粗暴的全书翻译,需要部署到本地,直接把epub文件放进去跑,需要消耗自己的 token,成本大概在 1 万字/ 0.15 美元左右,出来后就成了一本双语书。
因为算力需求过大,一般耗时会比较长,可选 GPT-3 和 ChatGPT 两种模型,翻译质量都很不错,有人做了网页套壳版(goldengrape-bilingual-book-maker-streamlit-app-x7nhof.streamlit.app),可以在线使用。
我请求同事帮我在本地部署这个工具,但由于我的 Python 版本过旧,无法正常运行。于是,他用我的 API 进行尝试,但在完成百分之十几时就无法继续了。我觉得一直麻烦他也不太好,于是解决了 Python 版本问题后,我开始自己尝试。然而在进度达到百分之三十几时,我也遇到了困难,程序返回给我一个 epub 文件。我当时很困惑,如何编辑这个文件呢?
Sigil
本来我想查找如何编辑 epub 文件,却意外地发现 Pages 可以直接生成 epub 文件。起初我使用 Pages 只是为了让文档看起来更美观且排版简洁一些,没想到完成后竟然能直接生成电子书文件。
最后,我找到了一个看似比较古老的软件——Sigil。由于它使用的是 HTML 这种简单的排版语言,我觉得非常好用。起初我使用的 epub 文件是通过在线工具转换得到的,其中章节分段问题较多,导致编辑起来相当麻烦。
经过四次删除已翻译部分并生成新文件让程序重新翻译,我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机器翻译工作。
翻译不完整
当我通过 Sigil 编辑器将几个文件的内容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文件时,我发现翻译并不完整。因为它呈现的是一段英文后跟一段中文,很多地方只有英文,没有对应的中文翻译。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有序号的列表部分,尤其是那些比较复杂的分级列表,这种情况倒也可以理解。
另外,标题部分都没有翻译,无论是一级、二级还是三级标题,都没有对应的中文翻译。
完成英文-中文机翻版
在了解到上述工具后不久,我在蓝鸟上看到了 @yetone 开发了一个 AI 翻译工具。当时我竟然没能将他开发的工具与 Bob 区分开,但使用 Bob 确实让我感到非常舒适。有了它,我不再需要打开四个窗口进行翻译工作,同时日常的一些英文翻译也能非常快地得到至少三个答案,因为我添加了 AI 翻译工具、有道词典、系统翻译和词典;查单词比以前使用有道全局划词查询还要方便,真是相见恨晚。
借助上述工具,我可以查看三个翻译版本,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并复制进去。在这里,我发现并非 AI 翻译总是最好的。在这三个工具中,翻译准确度的排名应该是 AI > 有道 > 系统。有时有道词典翻译得非常好,完全不需要修改就能直接复制进去。而系统翻译一般在三者翻译相同时表现得差不多。
由于我已经完全忘记了英语语法,我在学习时也是采用李阳疯狂英语的方法。因此,我无法从句子结构上评价这三个翻译工具在哪种类型的句子上翻译得更好,所以我决定全部使用。
当然,有时这三个工具的翻译都很糟糕,这时我只能依靠自己结合上下文进行人工翻译。
经过一段时间的复制粘贴工作,我终于完成了第一个超级粗糙的中英文对照版本。我查了一下与 @觉主 的聊天记录,发现我是在3月21日把这个版本发给他的。我猜他现在这么忙,之前肯定没看过我推荐的英文版本,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适合他这样正在创业的人。
在这个补全翻译的过程中,我相当于快速浏览了一遍整理过的内容。虽然说醍醐灌顶有点夸张,但更多的是“原来这样就是对的”和“原来还可以这样子”的想法。因为我一直在创业公司工作,对书中很多内容都有很深的感触。同时,这也弥补了我在融资方面的信息不足,至少现在我知道了个大概。
做纯中文版
阅读中英文夹杂的内容确实比较费劲,为了让文章看起来更美观,处理排版是很有必要的。用一种语言让一段完整的意思表达完整会让阅读体验好很多。我尝试阅读了一下,发现有些机器翻译的确不尽如人意,甚至完全偏离了英文原文的意思。由于我是带着阅读书籍的心态去读的,所以不得不边看边修改,感觉有些累。
我再次确认了这本书在国内确实没有中文版,并发现也有不少人写过读后感。既然没有中文版,那么我做一个纯中文版的翻译并不是重复造轮子。不过,我承认自己在翻译方面确实有些不自量力。如果有其他人进行翻译,一对比可能就会显得相形见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拿出自己的翻译作品去让别人评判。
鸣谢部分,作者有这么一句话:
As a group, we were driven by our vision of sharing this information with the world, so that CEOs and companies could be more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我们的团队被我们要分享这些信息到世界的愿景所驱动,以便让 CEO 们和公司能够更高效、更有效率。
我非常受到触动,也被这个愿景感染了。我是通过其他人分享得知这本书的,有了想要把这本书传递给更多人的想法,觉得这样才会形成一个正循环。当然,我已经这么做了。在阅读英文版时,我已经将其分享给了有英文原著阅读能力的朋友;我也把中英文夹杂的版本发给了我知道不会嫌弃的朋友。尽可能地把我认为对他们有用的内容,传递给他们。
我还请教了之前在国外留学的朋友,他们回国后再去阅读纯英文的文章也是比较困难的,肯定没有中文快。他们也会借助翻译软件进行快速阅读。有一个共同点是,读书时大家还是追求快速的阅读,磕磕绊绊的确实难以坚持下去。
向其他人推销一本书和卖一件东西其实区别不大;卖东西时别人是花钱购买,推销书时希望他们花时间去阅读。这种转化非常难做,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而且书中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可能大部分是无用的。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书需要有人写序、做腰封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当初亚马逊书评能做起来的原因,以及评价对电商如此重要的原因。
为了把这本书推销给更多人,我要做好曝光和转化的工作。写这篇文章也是一个引子,给大家种草。回答我同事问我的一个问题:“你从哪知道这本书,还下了这么大力气翻译?”不管是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到了新的工具还是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能为大家做一点微小的贡献,我都会感到快乐。
拥抱文档
我自己会因为厌烦老是回答同一个问题而去写文档,谁再问就把文档丢过去。这个做法在书中有提到:“当你说了两遍,就把它写下来(When You Say It Twice, Write It Down)”,这证明你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本书强调了很多书面沟通的方法,让我们深感这个看似最麻烦的沟通方式却效率最高。对于那些低频但重要的事情,也建议把它们写下来,因为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就忘了它们的完整样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应该拥抱文档。
这也是为什么产品需要有 BRD(业务需求文档)、MRD(市场需求文档)和 PRD(产品需求文档)来进行文档记录。这样在后期就可以避免出现关于功能需求的争议。随着时间流逝,哪怕做工作的人没变,他们的记忆也不一定准确,更何况很多时候人都变了。有文档在,我们可以追溯回去,这也对我们写文档的能力提出了要求,要让人看得懂。
所以,不仅要记录问题和解决方案,还要确保文档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文档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沟通成本。
开好会
国内一些团队使用飞书文档进行“飞阅会”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这种会前评论的方法确实有助于缩减会议时间,并将在会议上讨论未解决的问题。根据书中介绍的方法,没有一个明确的 RAPID 决策过程可能导致问题争执不休。尝试实施 RAPID,虽然执行起来可能有难度,但它有助于提高会议效率。
关于头脑风暴会议,将各自书写自己的想法、再汇总到一个文档里、大家看一轮、再针对不同点写出自己接下来的想法,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减少声音干扰,让每个人有机会独立思考。最后再进行讨论,这样的头脑风暴方式更能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思维潜力。
文档是员工真实、未受其他影响的想法的表现,这才是公司雇佣他们的原因,也是发挥团队中每个人力量的方式。我们确实容易被声音更大的人影响,如果在一场会议上老板先表态,那么员工很难真正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团队协作和讨论中充分利用文档,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
解决冲突
确实,作为领导,解决团队成员之间的冲突是非常重要的。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冲突的方法,即通过文档来阐述事实、感受和故事。这样可以帮助团队成员更清晰地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当团队成员在文档中清晰地表达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可以更加客观地审视问题,找到共同的立场。这种方法有助于确保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也有助于领导更好地理解团队成员的想法和需求。
通过这种基于文档的解决冲突方法,领导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高效的工作环境,让团队协作更加顺畅。当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得到改善时,他们将更有信心共同解决问题,推动项目的进展。所以,学会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冲突,对于领导和团队的成功至关重要。
是不是只有 CEO 才该读
这本书不仅适合创业者和 CEO 阅读,对于任何想要提高自己在职场的技能和认识的人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更好地沟通、解决冲突以及构建一个高效、和谐的工作环境的建议,这些都是每个职场人士都应该掌握的技能。
当我们了解到理想的工作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子时,我们就能更有目标地去努力打造自己憧憬的工作环境。当然,现实中的工作环境可能会有很多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为改变和提升现状做出努力。了解书中的观点和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公司的运营状况,为自己在职场上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总之,这本书对于各个阶层的职场人士都有很大的帮助。它能激发我们去追求理想的工作环境,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动力去改善现有的工作状况。即使我们可能无法立刻看到明显的变化,但这本书至少能给我们一个方向,让我们知道自己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
慢下来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我不得不放慢速度,认真阅读每一段英文。我不能跳过不懂的单词、专业词汇或者机器翻译错误的地方;我必须仔细阅读,因为我需要输出准确的中文版本。
当遇到不懂的单词时,我使用 Bob 快速查询;面对不熟悉的专业词汇,我求助于 AI。当机器翻译出现问题时,我会尝试反复阅读。对于仍无法理解的部分,我会向朋友请教。
我在人事和融资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当有限,一些专业问题令我困惑。
当我首次遇到 Reference interview 时,我向 AI 请教,它给出了“参考面试”或“推荐人面试”的翻译,还有人称之为“参考检查”。最初,我选择了“推荐人面试”,但在深入了解后,我将其改为“参考人访谈”,因为询问的对象不一定是推荐应聘者的人,我们是在寻求他们的帮助,用“面试”不合适。
遇到 Screening interview 时,我以为指的是远程面试,通过屏幕进行。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词还有筛选的意思。真正的远程面试应该翻译为“Remote interview”。
有些词汇很难翻译。例如,书中将客户成功经理称为 Farmer。这个词直接翻译是农民,除非我不翻译,直接用 Farmer。在查找过程中,我学到了另一个单词 Hunter。“Hunter”指的是销售人员通过潜在客户建立联系,发现新的销售机会和业务,“Farmer”则指专注于维护与现有客户的关系,支持客户并促进客户的增长。
有些词汇不翻译成中文反而更好。例如 Topgrading interview,这个词在查阅后我才知道指的是一个应聘者面对多个面试官的面试。我在大学毕业时曾经历过这种面试,但内向的我实在无法应对群面。Topgrading interview 和多个应聘者面对多个面试官是不同的情境。
我就这样子被迫慢下来,一步步走到最后。我翻译过程的一点点记录,可点击[链接](翻译记录 - Feishu Docs)查看。
找作者授权
在4月20日,我正式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并进行了排版调整;我还将修改后的英文版本保存好。我无法抑制激动之情,决定寻求作者的授权。与其说是为了获取授权,不如说是想告诉作者,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他的作品帮助了我,我还希望能在中文世界传播他的思想。
尽管寻找了一圈,我仍未能找到作者的个人邮箱,他的 Twitter 上也没有私信选项。借此机会,我发现作者目前正在从事书中提到的工作。在查看了他们公司的简介和招聘岗位后,我找到了两个邮箱,一个是 Nancy 的,另一个是Sabrina 的;Nancy 的邮箱与一则招聘信息有关,而 Sabrina 的则表示如需辅导可与她联系。最后,我决定请 Sabrina 帮我将消息转达给作者 Matt。
发送邮件后的晚些时候,我收到了回复。
![[Pasted image 20230424110558.png]]
第一封邮件中,Sabrina 告诉我她是成都人,并表示会将我的请求转告 Matt。第二封邮件中,她抄送了 Matt 和 Nancy,通知我 Matt 同意我在互联网上分享这本书,但不能从中获利。
我真的非常开心,不仅得到了作者的认可,还巧妙地与一个远在美国的四川话使用者取得了联系。这时,我很好奇 Sabrina 和 Nancy 在公司中具体负责什么工作,于是逐个查看了她们的信息。幸运的是,她们的 LinkedIn 资料非常丰富。在了解她们之后,我不禁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真的很大,她们实在是太优秀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查看她们的主页。优秀的人总是能激励我们不断前进。我希望能尽快达到波士顿马拉松的资格标准(BQ),这样在参加波士顿马拉松的时候,或许有机会去拜访 Matt 的公司,并与两位优秀的、会说中文的女性共进咖啡。
电子版
我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只能起到一点作用,但现在我要做点贡献。希望借助大家的力量,使这本书的中文版更加完善。一开始,我考虑使用 Github,虽然我不是程序员,但在 Github 上获得了很多益处。另外,我也看到过李笑来老师使用 Github 来写他的《自学是一门手艺》,非常棒。但是,部署这个工具需要门槛有点高。许多在英语专业上很强的朋友可能不会使用这个工具。作者使用了 Google Doc 共享这本书的电子版,而我们国内也有很多这样的在线文档工具。由于我工作中常用飞书,我决定将这本书的电子版通过飞书在线文档共享。导入之后,我感到有些崩溃,因为我必须重新排版。但是我很熟练,很快就完成了。你们可以通过链接查看《CEO 修炼手册》。如果你们发现更好的中文表达方式或者需要进一步阅读资料,请在评论区发表。我会定期查看评论,并采纳你们的建议。拜托各位了!
此外,我还导出了 epub 版本。你们可以通过[链接](The Great CEO Within - Feishu Docs)下载。我还在链接中上传了我校对过的英文 Word 文件。
最后
非常满意自己翻译完了这本书,还写完了这篇文章。希望大家开心快乐~
更多阅读:
The Great CEO Within 谷歌文档
The Great CEO Within 亚马逊版
本文全篇遣词造句经过 AI 工具转化
本文最终版发表在少数派:https://sspai.com/post/79534